别人因为挨批评、游戏输了而伤心,他却在一旁幸灾乐祸,这是不是太没同理心了?!
孩子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当众表现出小人得意的样子,会让父母既没有面子,又很烦恼。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行为?
情镜1
小区院子里,一个2岁多的小宝宝走着走着摔倒了,这被刚出门的涛涛看到,只见他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起来。
情镜2
同班的洛洛挨老师批评了,乐乐一遍一遍学着老师批评洛洛的样子,还不时地告诉下班回家的爸爸:乐乐今天挨批了。一副痛快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觉得好玩
看到别人摔倒,孩子无意识地哈哈大笑并没有恶意,只是突然发生的动作让他感觉很滑稽,所以会毫无掩饰地笑起来。
理解力还不够
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理解力在增强,但还没有到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也不具备理解后能有正确、得体的处理方式。他更需要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影响和引导,才能有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
简单直接的模仿
孩子的表现往往是成人行为的映射,很多时候孩子眼里看到的即是学到的,他没有进行不同情况分析,就简单地随意表现出来。
应对有方
换位体验
先和孩子说说假如你摔倒了,很疼,希望妈妈怎么做?再问问如果妈妈没有扶你,而且还哈哈大笑,你会是什么感受?孩子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自然会考虑一下。换位思考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启发和引导。慢慢地,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适宜,并留意正确的处理方式了。
故事讨论
选择一些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图画书或者家长自己设计一些故事情境与孩子展开讨论,在故事情境中逐步培养孩子同情、理解、帮助别人的能力。比如《安慰安慰他》,在和孩子读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要安慰他?让孩子进行思考,并试着说出原因。慢慢地,他也会将故事用到现实生活中了。
争做榜样
安慰和鼓励别人,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孩子有了同情心,觉着幸灾乐祸的行为不合适,但如何做是合时宜的,他需要身边的家人影响他,此时的父母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启发和引导孩子找一些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例如拍拍肩膀安慰一下,或找张纸和他一起画个平时喜欢的动物,都会是一种不错的安慰方式。
◎文/郭丽华 编辑/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