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和酒精的误区(一):退烧,敷肚脐,抹蚊子包,拿筷子蘸白酒给宝宝尝……熊亲戚你是要闹哪样?“万能”酒精对宝宝害处多!宝宝应该滴!酒!不!沾!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经的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二胎妈妈一起育儿!——这是同一个人……)
“万能”酒对宝宝害处多
事实上,在我国民间,真认为白酒是个好玩意,包治百病。各种土方都离不开酒,中药许多炮制方法也是酒浸(泡蛇酒、枸杞酒)、酒煮。我们经常喝的藿香正气水,就是以酒精为基质泡的中药。被虫咬了拿酒涂,满月了拿热白酒捂肚皮治“攒肚儿”,耳朵流脓就把白酒烧开了灌进去。头上长疮了也是拿烧开的白酒烫……
对孩子自然也不放过。刚出生白酒,妈妈喝大量米酒下奶,夏天宝宝用白酒、白醋洗澡免得招蚊虫,身上哪哪儿不好了就拿热的或凉的酒敷、抹、涂……而且,老百姓认为酒越好,效果越好,很多人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五粮液折腾宝宝。
到了现代,又出现了“物理降温”这一“官方”说法。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抹酒精降温,是写进教科书里、医院的护理人员经常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酒这东西?
我国是研究酒与健康关系最早的国家之一,浩如烟海的典籍对酒的起源、性能和应用记载很多。几千年来酒文化和中医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写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之一。
在旧社会,用酒给百姓治病,有其积极的意义。古人发现这种液体能通血脉、散湿气、温肠胃、御风寒,还能开胃下食、除风下气,乃至止腰膝疼痛,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于是酒在医疗上的作用迅速提升,用于各种各样的方子和中药炮制方法中。人们还发现酒有“通经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便于溶解吸收),带着药在身体里运行,所以各种各样以酒为溶剂的“药酒”应运而生。一些药酒药性非常猛烈,不适于口服,通过擦洗患处的方式可以使药物渗透入肌肤,起到止痛、止痒的效果,用于跌打损伤、蚊虫叮咬等。总之,酒在中药里,从汤剂到辅料,内用到外用,作用都很重要,在百姓中也影响极为深远。
如今,“是药三分毒”,“中药是草药,食物,无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的观点也深入人心。后一种观点形成的原因让人颇感无奈,因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很难检测!而且国家也对中药检控非常不严格。因此中成药说明书都写着“副作用尚不明确”;而西药做了很多的研究,上市之前有非常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副作用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张纸的正反两页!这给老百姓形成一个印象,遇到问题,还是信祖宗,信“土方”为先,先用没毒的日常用物解决问题,比如酒、热水等等,再通过民间传说改良,比如加了药材煲的鸡汤,再不行先买中药吃,还不行就去医院听听医生怎么说。
因此,大人也经常用酒解决自身各种问题,折腾孩子的许多方法,也都跟酒有关。
中医的东西,笔者真的只知皮毛,暂时不妄加揣测。在西医看来,酒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因此酒的那些功效,事实上也并不神秘——酒有一定刺激性,可以扩张小血管,就可以解释那些通血脉、通经络、御风寒、活血化瘀、药效加强等等说法;酒有一定挥发性,所以涂在皮肤上会有些凉凉的,蚊子咬了抹一点挺舒服;酒有一定消毒的作用,所以是清洁伤口、防治感染的必备品,至于将酒烧开了浇伤口,因为热也能消毒(病菌杀死了,好的坏的组织也跟着烫坏了,再长出来就好了);酒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有机溶解剂,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溶于酒,因此可以把所谓的“药”性发出来,因此可以将一些特殊药材作用加强;酒在一定程度上能透过肌肤,加上其特殊的溶解作用,作为外用药的常用载体,也十分容易理解……
看来这些功用确有其事了。如果酒精能给你带来愉悦和安慰,那么生病的时候来一点儿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酒拿给宝宝用行吗?错!宝宝需要——滴!酒!不!沾!
(1)酒精损伤宝宝的大脑!我想你怀孕的时候可能听说过这么个事:“胎儿酒精综合征”。这是由于妈妈怀孕期间饮酒引起的、伴随孩子终身的一系列身体和行为缺陷。这些孩子发育不良,有些还有特殊的容貌,比如人中长而平,上唇薄等等;存在智力和记忆力缺陷,全身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暴躁,难以相处;有时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酒精对宝宝大脑的伤害永不可逆,治疗手段多为心理-行为疗法,疗效十分有限。每个宝宝受酒精影响不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太吓人了!那么孕期大概能喝多少酒呢?孕早期长神经比较多,那是不是孕晚期可以来一点儿?错!美国医疗总监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议孕妇在整个孕期戒酒。酒精几乎能100%透过胎盘,伤害快速发育期的胎儿大脑。整个孕期喝酒都会有影响,头三个月饮酒还更容易出现胎儿畸形。
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不能喝,那宝宝出生以后,哺乳妈妈来点儿酒行不?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拿筷子头蘸点儿酒给宝宝尝尝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父母在一旁碍于情面不好拒绝,这点儿酒该没影响吧?宝宝辣得龇牙咧嘴,一旁微醺的大人们乐得哈哈大笑!大一些的熊孩子抿了两口,尤其是男孩,还会得到许多亲戚的交口称赞!
不光这些熊亲戚喜欢这么逗孩子,有些亲生父母还会刻意自幼锻炼孩子的酒量,不时来点儿米酒给孩子尝尝。有些人从度数较低的啤酒开始,逐渐喝上半杯,一杯,这样逐渐地让孩子适应酒的口感,以此来培养孩子的酒量。笔者小时看《水浒传》的电视剧,印象颇深的有这么一段,扈三娘嫁给王英时,两人斗酒量,扈三娘霸气地说:“老娘五岁就把米酒当水喝!”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三个新闻——
2015年过年期间,一位两岁半左右的孩子,趁其父母不注意,被二伯逗着喝了点儿20多度的自酿米酒,约摸一两左右。妈妈看到二伯端着酒碗逗孩子,马上制止把孩子抱回怀里。半个小时后,宝宝睡着了,妈妈把他放到床上。之后妈妈两次叫宝宝起床都没有反应,一摸他的身体,全身发软、发烫,联想到之前可能喝了酒,妈妈感觉不妙,赶紧把孩子送入医院,送医途中,宝宝脸色发黑、呕吐、抽搐不止,一直昏睡,后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呆了五天才苏醒,医院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后来妈妈带着宝宝辗转各大医院求医,进行康复治疗,宝宝仍遗留严重后遗症,反复发热(影响脑部热中枢,也是脑损伤的一种标志)和癫痫发作,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滞,相当于1岁幼儿的发育水平。大人的一个恶劣的玩笑,毁掉了孩子的一生,也毁掉了一个本应幸福的家庭。
另一个故事则更悲惨。2015年4月,一位两岁孩子的爸爸带着他去“好哥们”家,跟三个叔叔一起喝酒。后来爸爸酒力不济睡觉去了,桌上的杯子里还剩着点白酒,约摸二两左右。三个叔叔图好玩,把爸爸的酒杯给宝宝,他们轮番跟宝宝干杯,劝宝宝敬酒、喝酒,对饮了将近一小时。之后宝宝喝醉了,杯子中的二两白酒也所剩无几。一个叔叔就把宝宝抱回家睡觉。到了傍晚,爸爸睡醒了,准备接宝宝回家,发现宝宝手脚僵硬,高烧,两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经过近两日的抢救,宝宝仍然不治身亡。死因是饮酒过量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抑制作用)。三位叔叔遂锒铛入狱,参事者均悔恨悲痛不已。
第三个故事,一位4岁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和奶奶平时都有喝点酒的习惯。一天爸爸上班去,把宝宝交给奶奶看护。早上奶奶和平时一样,拿出一瓶45度左右的白酒抿了两口,随手放在床下就去厨房淘米。宝宝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喝下3两白酒。等奶奶再返回房间时,看到宝宝已经趴在地上,身边摆着白酒瓶。此时宝宝浑身发红,奶奶以为笋制可能是喝醉了,就不断拿冷毛巾给他降温,到了傍晚,宝宝的情况越发严重,这才通知了正在上班的爸爸妈妈,将宝宝送去医院救治。宝宝住在重症监护室中生命垂危,医生说,治疗后可能会变成植物人或瘫痪。
有一种盲区,叫做“中国式逗小孩”。无聊,恶劣,极其不负责任。
生活中,有多少人小时候被灌过白酒?有媒体在网络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有25%的受访者表示,印象里自己小时候被灌过白酒,而且受访者周围曾被大人灌过酒的小孩比例为48%。
抽搐,痴呆,瘫痪,植物人,死亡……你可能被上面的真实故事吓蒙了。也许你还会反复追问我,喝一点儿行不?别喝几两啊!人的酒量都是练大的。喝多少会出问题呢?过年蘸点筷子尖给宝宝尝尝,图个喜庆是常有的事,这该没问题吧?是不是太大惊小怪了?照你说白酒喝不得,啤酒和米酒度数才几度,来点儿总没问题吧?
笔者很难回答你。因为量化饮酒量和不良后果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在宝宝身上做实验,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难以量化宝宝们的智力水平和发育程度,更难追踪远期影响,不仅宝宝遗传因素和个体差异很大,且没有常模。因此,回顾性统计研究是很难保证数据准确的。当然,设计这种前瞻性研究实验更是违反伦理准则的了。笔者只知道,酒精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特别容易通过各类屏障进入血液,进而影响全身,很小的剂量作用就很明显——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喝白酒,一两小口就醉了。宝宝的头脑和身体,还会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
为什么酒精会影响宝宝大脑?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用机制。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剂。与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药物有类似的作用机制,能够快速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对A型GABA(GABAa)受体有显著作用,可抑制突触后N-甲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NMDA)受体的活性,抑制全脑神经放电。NMDA受体较大剂量长时间受抑制,可能引起年幼实验动物脑细胞凋亡,因此酒精对发育期大脑的伤害经常是不可逆的。在重复暴露的刺激下,大脑能够通过受体以及其他蛋白的改变适应酒精的影响。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酒精就是一种麻醉药,整体抑制大脑活动。事实上,历史上国内外真的曾将酒精当麻醉药使用。关羽边喝酒边“刮骨疗毒”,就是这个道理。曾有大量实验动物体内外实验证实,各类麻醉药包括酒精,都很可能会伤害幼年动物快速发育期的大脑(芬太尼除外,可能存在脑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酒精中毒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酒精中毒一般表现为脸红、话多、异常兴奋;中度酒精中毒则会嗜睡、昏睡;重度的会昏迷,甚至脑损伤。越小的孩子饮酒,危害越大,他能承受的“酒量”也越小。
另外,大剂量的酒精跟麻醉药一样,有呼吸循环抑制作用,也就是呼吸受限导致大脑缺氧,心率减低甚至心率不齐导致大脑缺血!被打了麻醉的人经常不能好好呼吸,需要呼吸机帮忙,麻醉师在一旁密切守护。而那些几两的白酒量,大大超出宝宝的承受范围,很可能会出现呼吸循环抑制(成人很少出现,不过近年也常看到一些人被大量劝酒,酒精中毒称为植物人或猝死的新闻,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上述那些故事提到宝宝脸色发黑发灰,很可能就是缺氧的表现。缺血缺氧的大脑极易受伤。呼吸循环受抑制,严重的情形可直接导致死亡。
因此,给年幼的宝宝尝一丁点儿酒,也是极有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的。酒精对婴儿、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十分巨大,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瑞典研究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给宝宝喝一、二两白酒,还有可能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2)除了伤害大脑,酒精还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各部及内脏器官还不成熟,饮酒危害极大。
①宝宝肝肾等脏器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肝酶系统不成熟,解毒功能较差,酒精会伤害幼嫩的肝脏。
②酒精存在一定刺激性,会伤害宝宝脾胃,直接损伤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并造成局部微循环异常,黏膜充血受损。
③大量酒精会造成心肌损害。
④饮酒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殖系统。男孩喝酒,酒精会对发育期的睾丸有很大的伤害,轻则发育减缓,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成年后不育。酒精同样也会影响女孩性腺发育,使其内分泌紊乱,青春期来临后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等现象。
⑤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还要消耗较多的叶酸和维生素B1,因此,青少年经常饮酒还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症。
⑥儿童喝酒还会降低其自身的免疫力。
⑦酒精有一定成瘾性,自幼让宝宝有些“酒瘾”,对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爱喝酒的孩子到青春期更冲动、叛逆,容易误入歧途。
……
关于酒精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仍在不断被发现。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The global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就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禁止未成年人与酒精“亲密接触”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而家庭也成为抵制酗酒文化的阵地,如英国政府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饮酒出台指导性文件,日本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未成人饮酒时,应予制止。
全球关于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我们的这些拿酒逗孩子的陋习,是时候好好改改了。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哎呀给宝宝喝酒后果这么严重!太吓人了。那月子里妈妈吃米酒、月子酒该没事吧?明儿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 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读书期间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