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是怎么形成的?
奶瓶龋主要原因是家长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孩子躺着的姿势使奶瓶嘴直接贴附于上颌乳切牙,让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或其他含糖的易产酸发酵的饮料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而破坏牙齿;当婴幼儿清醒时,可以通过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而当婴幼儿人睡后,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吞咽功能减弱,口腔的自洁、稀释、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发生龋齿。
“奶瓶龋”就是小儿龋齿,它的直接原因是孩子含着奶瓶入睡。由于夜间唾液分泌减少,残留在牙面及牙隙的奶液更容易被口腔内的细菌分解,引起牙齿脱钙并发展为龋齿。
郑州市口腔医院儿童牙科门诊主任李路平说,据统计,患“奶瓶龋”的孩子中,留守儿童占了七成。据了解,“奶瓶龋”会造成乳牙牙体缺损,继发牙髓病、尖周病,使孩子降低或丧失咀嚼功能。它对继承的恒牙也有危害,容易患上龋齿,并引起牙龈炎症等。
为预防“奶瓶龋”,专家建议,孩子使用奶瓶时一次不要超过15分钟;2岁以上的孩子应逐步培养坚持刷牙的良好习惯;孩子一旦患了“奶瓶龋”,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奶瓶龋的主要特点
奶瓶龋的主要特点是:以侵犯上颌乳切牙为主,这也与上颌乳切牙最先萌出有关。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波及乳尖牙和乳磨牙。另外,由于刚萌出的乳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又是多个牙齿同时浸泡在奶液里,故龋坏速度快,龋坏牙数多。这也是奶瓶龋的一大特点。
奶瓶龋初期表现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主要是在上颌乳切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随着龋蚀的发展,这条脱矿带的颜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环绕着牙齿,使牙硬组织剥脱,最后变成圆锥状,甚至形成残根。这样,不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或牙龈肿胀、流脓,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而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扰乱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给孩子的牙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奶瓶龋的迹象,应及早带孩子去口腔科诊治。
奶瓶龋如何预防
奶瓶龋重在预防,关键在于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幼儿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一般限在10-15分钟以内,千万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
2、一岁半以上儿童应不再使用奶瓶喝水或喝奶。
3、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开始,应每隔3个月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次牙齿。
4、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使用氟制剂,以提高乳牙的抗龋力。
5、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就应开始为孩子刷牙。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两次。
6、三岁以下可用清水刷牙,三岁以上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不要选用成人含氟牙膏)。
7、使用牙线清洁乳牙邻面,每日至少一次。
8、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以稀释口内及牙间隙残留的奶汁而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