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人类的感统能力
我们每天吃饭、睡觉、游戏、运动、学习等基本的日常活动,都不是单纯地依靠某一个器官完成的,而是收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等各个感觉器官发来的信息,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判断、整理,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决策和指令,最后再统合、协调各个感觉器官完成相应的动作或任务。其中任何一个感觉器官出了问题,或者虽然各个感觉器官正常,但是大脑对身体各部分器官不能有效地统合,都无法正常完成任务。
感统能力不良的影响
感觉统合出问题,会导致孩子不能有效地统筹、整合各个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适当的反应,因此显得行动笨拙、反应呆板、发展迟缓。0~3岁是孩子发展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大脑各个区域与身体各种感官迅速建立信息输入与输出联系的时期。
感统能力失调各方面的表现
触觉统合失调
孩子的触觉反应过分敏感或者过分迟钝,不喜欢与人近距离接触,讨厌被触摸,厌恶理发、洗澡、刷牙,对小朋友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强烈,对轻微碰撞或者创伤带来的疼痛感觉无法忍受。这样的孩子容易发脾气,怕黑、怕生、胆小、黏人、爱哭、孤僻、固执、挑食、咬人、吃手、咬指甲、爱玩弄生殖器等。
视听觉统合失调
孩子经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注意力不集中,爱东张西望,记忆力差,经常忘记家长和老师所说的话或者布置的任务;语迟、发音不清、吐字不明;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颠倒出格越行等。
平衡觉统合失调
孩子对旋转过敏,晕车晕船,或者过度喜欢旋转而且不晕;平常笨手笨脚、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东倒西歪、身体形象差;动作不灵活,容易跌倒,走路撞墙,拿东西不稳;模仿困难、无故弄坏东西、左右脑协调差;情绪上心烦气燥、好动不安,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喜欢捉弄人、不喜欢与人分享,遇到挫折容易恐惧或伤心。
本体觉统合失调
本体觉是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各种协调性。这类孩子方向感差,容易迷路走失,闭上眼睛容易摔倒;动作缓慢,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有的不能玩捉迷藏、不敢登高、不敢荡秋千,有些孩子直到5、6岁还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粗心大意、脾气暴躁、缺乏自信、没有上进心。
感统训练不神秘
生活中
感觉统合训练虽然很专业,但并不神秘,0~3岁期间不需要专门进行单项训练,而应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放手锻炼孩子。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感统练习机会,只要家长顺从孩子的自然发展需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摸、爬、滚、打、蹦、跳等经验,经常玩土、玩沙、玩水、玩积木,对孩子减少包办代替,增加他们动手锻炼的机会,都有益于孩子感觉统合发展。
游戏中
把感觉统合练习融于亲子游戏之中也很有意义。例如让孩子趴在床上,为孩子做背部按摩;或者仰卧在床上,把一个棉垫放在孩子的肚子上,轻重适度地按压棉垫;还可以在床上把孩子的手脚放平,用一条长浴巾把孩子的手脚裹起来,家长像滚轮胎一样帮助孩子在床上打滚;孩子洗澡的时候,家长用稍微粗糙但又不伤害皮肤的毛巾为孩子搓澡。
家长需重视感统失调
调查发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较高,而家长对之了解和重视程度较低。因为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在3岁以后才会表现出来,而且有的孩子在某方面还比较聪明,所以家长不易发现孩子存在这个问题。3岁之前大部分小朋友都还没有感觉统合,但是有的小朋友属于健康状态,有的小朋友属于不健康状态,这就意味着前者3岁之后自然就感觉统合了,后者却不能如此,需要专门训练才能促进感觉统合,3~13岁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时期,而且越早越好。家长不要讳疾忌医,对孩子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不要错过感觉统合训练的最佳时期。
晏红
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研究课题,在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专著:《中国儿童情绪管理(0~6岁)》《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幼儿的15个好习惯》《培养幼儿好习惯》。
仿真面包的试验
不同对象的感统能力不同方法
将一些仿真食物的玩具,如面包、三明治等放在桌面上,分别让3、4岁的孩子和成人一起玩耍。
结果
我们会发现,当孩子玩着这些玩具时,最后会禁不住去咬一口,但主要原因不是他饿了,而是他的感觉统合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而成人不会去吃,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依靠眼睛看着像面包,大脑就发出吃的信息,而是要摸摸软不软,闻闻有没有香味,这样大脑就会把视觉、触觉和嗅觉发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再发出能不能吃的指令。
文/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