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教养问题──有限的选择、没有偏见的言论、客观说法、用「我」代替「你」、问问题、极简表达法、幽默
如果用充满愤怒、失望、批评、嘲弄、或负面的用字遣词和孩子讲话,甚至用「这是给你一个教训」的口吻说话,那你是在火上加油,而不是在帮孩子做建设性的反省思考!
「逻辑结果」是教导孩子时的主要工具,不过「非对抗性词句」也一样重要。不论你是父母、教师、保姆或是常与孩子互动的成年人,都可以使用以下的七种方法来鼓励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行为、招致的後果、如何避免犯同样错误及找出更好的替代行为。
有限的选择
孩子们应该拥有相当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且越早开始越好。如果失去这种重要的机会,长大後如何成为好的决策者呢? 每次你给孩子一个做决定的机会,等於是在告诉他:你对他有信心,相信他有能力靠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提供「有限的选择」更是特别有效的训练法!给孩子二到三个选项,藉着给予孩子一部分他们追求的权力,就能避免更多的权力冲突。以下提供能鼓励孩子们自我管理的三种有限选择句型:
●如果/那麽:「各位同学,如果你们能在这堂课结束後就完成早上的作业,那麽我们就不必缩短下课的休息时间。」
●当/那麽:「当你梳好头发、穿上鞋子和夹克後,那麽大家就可以依计画去看电影了。」
●这个或那个:「宝贝,吃早餐了,你想吃什麽? 想吃麦片还是奶奶最拿手的法式土司?」
在此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不要让有限的选择变成贿赂或威胁,否则只会让你提供的选项变成「外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内在的驱动力」,唯有内在驱动力才能激励孩子们为对的理由做对的事,稍後的章节会再探讨这个议题。第二,确定你会愿意接纳孩子们的最後决定,否则整个鼓励做决定的过程,会变成他们绞尽脑汁猜测你要什麽,而不是肯定自己的想法。
没有偏见的言论
当孩子不符合期望时,我们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主观话语,会激起孩子一连串的负面情绪反应。为了拯救自己受伤的自尊,孩子们有时会以言语回呛,也或许会冲回房间、摔上房门,不过可能只有青春期才会有这种行为;其他时候他们可能会生闷气然後觉得自己很烂,但他们最不可能做的事,就是反省自己的行为,然後想办法修正。
当我们说出「没有偏见的言论」时,就不会让孩子们感觉受到攻击,而且可以避免引起典型的负面反应,还可以刺激孩子们做出其他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孩子们也许会想办法不去做错误的行为、找出做正确选择的理由;又或者孩子们其实已经有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此时我们没有偏见的言论就可以帮助他们检视不良行为带来的後果,简言之,没偏见的言论能帮助孩子认识、减少或替换不良的行为模式,以下是相关范例:
●如果看到有个青少年公然乱丢垃圾,可以对他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看到你掉了一个空杯子,那边再过去一点有个垃圾筒哦。」和这种说法比较:「你知道在本州乱丢垃圾的罚金是两百元吗? 像你这样在人行道上乱丢垃圾真的很粗鲁又没公德心!」
●如果小孩上学前还没喂狗,你可以说:「我注意到『花生』还没吃东西哦,而且你的校车再十分钟就要来了。」这句话不带任何指责意味,只是提醒小孩注意自己拖拖拉拉的习性,然後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与这种说法比较:「我实在很讨厌要一再提醒你每天早上喂狗的这件事,你真的很懒惰又健忘,要不是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你,那只狗早就瘦成皮包骨,赶快去喂牠,不然我就把狗拖去动物收容所,让他们另外找一个可以好好照顾这只狗的小男生。」
这种话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只会让孩子心生怨恨、焦虑和羞愧,我几乎已经听见孩子甩门的声音了。
●如果你的两个孙子正在一起画画,年长的孙女总是和妹妹吵架,你可以说:「看来瑞秋不喜欢人家从她手中抢走蜡笔。」与这种说法比较:「梅根,不要再这麽霸道! 你要是再抢走瑞秋手上的蜡笔,我就把你载回你爸妈家。」
客观说法
提供孩子们「客观说法」是另一种不带批评又鼓励逻辑思考的技巧,有时孩子只是需要多一些额外的讯息,让他们可以自我反省、更正自己的行为。用和蔼与公正的方式提供客观资讯,就是在帮孩子获得所需的能力,让他们得以发自内心分析自己做的各种选择;这也是一种非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启动思考引擎,让他们想起之前遗忘的规则,下面列出几个例子:
●脚是属於地板的,不属於桌子。
●在我们班上,讲话前要先举手。
●没有带头盔就去溜冰很不安全。
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再次强调规则、强化家庭认同,例如:
●我们家奉行诚实不说谎。
●解决争端,我们动口不动手。
●这个家重视实现承诺。
不过,鬼灵精怪的孩子总是能让事情有意料外的发展;记得有次我冷静地宣布:「在我们家,我们用说的而不是伸手打人!」没想到儿子立即对着妹妹飙脏话,我生气地瞪儿子,他却用无辜的脸孔和天使般的嗓音说:「可是,妈,我是用说的没错呀!」对某些孩子来说,我想我们的用字遣词可能要再更清楚明白些。
用「我」代替「你」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如果把重点放在该责怪谁,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改善孩子的行为,这是让理智断线的元凶。你家小孩汤米捉着家里那只叫做毛毛的猫的尾巴,正准备将整罐指甲油倒在牠颤抖的身子上,你很难不做出这样的反应:「这位先生,你在干嘛?你这小孩怎麽这麽坏?怎麽可以吓一只没办法抵抗的可怜猫咪?」但是当大人伸手指责批评小孩时,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顶嘴,藉口和谎言不自觉脱口而出,也或者孩子们心里会蹦出自怜自爱的想法:「我要离家出走,让他们後悔!」任何带有指责意味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们不愿意思索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要避免说出责备的语句,可以用「我」来取代「你」,这种说话方式可以把焦点锁定在「孩子错误行为所影响的对象」,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孩子犯的错」以及「该承担的罪名」。想表达你的愤怒与挫折完全合理,毕竟沟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其他人知道你为了什麽事感到烦心,不过还有更具建设性的方法,例如上一段令人崩溃的猫毛毛事件,你也许可以说:「你刚刚那样捉毛毛,我真的很担心,那很可能会让牠严重受伤。」而不是愤慨地说:「我真的没办法留你一个人独处! 看看你对毛毛做了什麽事? 牠已经快要崩溃啦!」再来看看其他例子:
●「看到有人对我煮的菜摆脸色,我真的很难过。」(注意到了吗? 在这个句子中,我用「人」这个字而不是「你」,可以减少隐含在句子里的对立意味,同时还能表达你的情绪。)
●「你没经过允许就在教室走来走去,这样我没办法上课,也很难集中精神,更让我觉得我讲的课很没价值。」
●「没有人感谢我提供的帮助,这让我感觉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