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日益成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爆发出强大的表现力, 这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绘画、肢体动作等形式上。
孩子忽然爱上画画了,总是画个不停。是不是应该报个艺术班,不要错过了他艺术能力的关键期?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全是对画画这个活动本身技能方面的偏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随着他的心理发展,出现的一种表达需求。这种自我表达的方式,给了父母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机会。
在绘画活动中,孩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用心的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作品来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
捕捉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作品会传递出一定的情绪。家长可以通过作品的色彩、人物表情、画面主题等来感受孩子的心情。而在感受到之后,再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会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被理解的感觉,建立信任感。
孩子的作品有时候是生活中事物的隐射,比如喜欢什么,有什么想法等。有些孩子在绘画作品中会把不喜欢的事物处理成怪兽或者大家都讨厌的角色;有些孩子在绘画作品中会把喜欢或者想要得到的物品画得很大、很突出;有些孩子会把对同伴或者家人的心里话画进作品里。多看看孩子的作品,家长会更了解孩子。
观察孩子对事物的认识
孩子的作品中,事物的呈现形态一般是基于他对这些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能力差,只能抓住一两个突出特征,所以作品中,会出现有条纹却没有尾巴的斑马,有长耳朵却只有两条腿的兔子。随着孩子概括能力的发展,作品中的事物会越来越完整。
有的孩子会在画画中创作一些有故事性的作品,这些有因果关系、有情节关联的故事绘画能体现出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家长从情节的连贯性、合理性来审视作品,再结合孩子对作品的讲述,基本可以了解到孩子对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理解的情况。
引导孩子
观察到了孩子的情绪、心理活动、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发展情况后,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通过绘画活动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排遣负面情绪
当发现孩子的作品中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找到引发负面情绪的事件,帮助孩子过渡。或者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参与孩子的创作,用明快的色彩和有趣的元素来疏导孩子的情绪。当发现孩子的作品中出现正向情绪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状态,并真切地分享孩子的快乐,让正向情绪的影响力扩大。
提高观察的敏锐度
对于孩子还不了解或者还不能准确概括的事物,要多创造机会让他去观察和体验,从而积累经验,学会提炼。锻炼孩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家长要多跟孩子进行针对作品的赏析与讨论,参与式地引导他关注事物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帮助孩子梳理因果关系,锻炼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绘画之前,引导孩子规划作品的内容,锻炼他的规划能力和按计划实施的能力,这样预先的思考活动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文/姚国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