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大人刚带完儿童合唱团回来,和我分享今天发生的事:一群妈妈们在下课时间聚在一起,吱吱喳喳的讨论着孩子的补习问题。一位妈妈说:“没办法,大家都在谈要不要让孩子去读私校,害我听了也跟着焦虑了起来。我在思考需不需要送孩子去补习班加强一下?”
这就是“天下父母心”,永远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点上,也始终希望自己能为孩子找到最好的安排。
另一位妈妈也说:“我真的有带孩子去过这种补习班,我问老师:『会不会为他们额外准备考试的练习卷?』老师说:『会哦,每个孩子都会有三本练习卷。』我就说:『哦,总共三本吗?』结果老师说:『不不不,是每个科目都三本练习卷……』吓得我马上就转身把孩子带走……”
这其实不夸张,很多的家长都有“精熟练习后成绩就会变好”的迷思,于是常将这种压力转移给学校老师、或补习班老师身上,所以现在的孩子写功课写到三更半夜是常有的事。不过想来也觉得残忍,我们这些做大人的人,怎么把“读书”这件事,变成这么无趣又痛苦呢?
老婆大人力劝这群忧心的妈妈们:“这群孩子,虽然在学校里的功课不是最顶尖,但您们的孩子每一位都相当有创造力,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天分,有的孩子热爱语文阅读,也有孩子因长期阅读外文书籍而英语能力好得吓吓叫……这些学习长久累积下来,对他们都会是一辈子受用的能力。您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的他们,绝对比别的孩子还要更加亮眼!”
需要的是体谅、支持、陪伴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刚好巧遇一位教授,和她午餐中闲聊到她对两个儿子的教养学。这位教授说:
“我的两位儿子资质和个性不太一样,老大聪明又资优,这一路上读书顺利,轻松考上知名大学。但老二书读不来,初中时成绩一直是班上垫底。但我们从来不苛责他,也不拿他和哥哥比较。因为我们知道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整合成他自己的理解。他想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尽量去支持他,他想读书的时候,我们也会耐心的陪着他……”
“过了初中风暴期后,他突然读书开始开窍了,一分又一分、一个名次又一个名次慢慢往上追。现在他在念数书系,还会帮我跑统计,给我研究上的建议……”
“当孩子在小时候,我最常做的事情,不是逼他们读书,而是坐在旁边,看他们两兄弟一起玩。小孩子真的好有趣,他们可以玩出无限的创意出来。一个纸箱、一个小机械,都可以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出来……”
“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花了太多时间在补习、在写测验卷上头,却连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我的两位孩子跟我说,他们最怀念、也最感谢的,就是小时候那段野外玩探索、动手玩科学的时光。而他们现在也正朝着这样的人生目标迈进。”
好棒的一场人生实验!这位教授和她的孩子为我们证明了:毋须过度的为孩子操之过急;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体谅、支持、与陪伴!
真的要花这么多时间读书吗?
的确,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花了太多时间在补习和写评量上了。每天除了在学校上完七节课、放学后还得窝在托班写两小时评量、回家后再写学校功课写到半夜……我们得试问:我们让孩子投注了这么多时间在读书上,这样的学习方式真的是有效率吗?而和我们自己的成长经验做比较,孩子的童年,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就在不知不觉中被遗漏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天从放学后到吃晚饭前,是一天当中最快乐、也最令人期待的时间。家门前的巷子口,是我们游戏大战的战场,我们总是玩些自己胡乱发明的游戏,例如:在地上画个“田”字,就是紧张刺激的鬼抓人;在巷弄间缠绕一些丝线,再喊声“杀”的冲过去,就是很勇猛的“勇闯蜘蛛阵”;没玩具玩时,竹筷、铁桶、纸箱,都能化身成保卫宇宙的万能机器人;或是大家各做几个布偶、拉起长长的被单,就能够演一齣惊动武林的布袋戏……
小时候每天在巷弄间玩游戏的欢乐时光,一直是我到现在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如果说我至今仍保有一份赤子之心,那是因为童年的欢笑声还一直回荡在耳边,深远的影响着我。
前两年带着班上的孩子去自助旅行,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们自己带到鹿港小镇。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景点,不是人潮川流不息的摊贩大街,而是一所小学里的游乐场。身为都市小孩的他们,在从来没玩过的旧式翘翘板、荡鞦韆上,开心的尖叫。
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开始研究起翘翘板的“杠杆原理”,分析着究竟哪里是“施力臂”、哪里是“抗力臂”?要如何坐,才能让瘦弱的女生把对面的小胖震飞到天上去?而老师教的“钟摆原理”,究竟是如何让鞦韆荡得又高又快呢?
我坐在一旁拍照,一方面赞叹着孩子们怎么这么有科学探究的精神,一方面却也感叹现代孩子真的很可怜。他们的生长过程被过度的制式与简化,所以连这种简单的快乐都未曾体会过,更缺乏了将课本内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并转化成生活知识的机会。
带孩子玩出学习力
当然,让孩子“玩”,不是放任他们无所谓的玩,在孩子玩的情境中,可以有我们大人的巧思在。先把计算机、平板计算机和手机给收起来吧!在那些声光刺激中,只会窄化孩子的学习,欠缺让孩子展现创造力的机会。
其次,要布置一个学习资源充足的环境,引发孩子一些玩的动机,再加上一点点空白学习时间,孩子的旺盛学习力,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玩”了出来!
在上到“巧妙的施力工具”这单元时,我会刻意多放一些实验教具在各组桌上。每一节课我都会发现:只要学生刚进教室、而我还没开始上课前,各班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开始玩起桌上的实验用具。他们会主动把所有的齿轮组在一起,看看会不会转动;或是拿起弹簧秤和一大堆滑轮,开始研究着平衡的问题。
或是在下课时间,舍不得离开教室的孩子们,开始玩起杠杆与砝码,他们把所有的砝码全都挂上去,惊讶的发现:原来两侧只要重量乘于力臂的总和是一样的,挂再多组的砝码都能保持平衡。这些其实都是在下一节课才要让他们操作的步骤,但是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就把这些科学原理玩了出来。
别让他一个人守着电视
同伴的互动与支持,也是十分的重要,两个人就有两个人的玩法,三个人就有三个人的智慧。孩子的学习很难独自一人完成,需要透过同侪的互动,学习才有加成的效果。
只是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庭,都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大楼中庭里的游戏空间过于狭窄、回音又大,爸妈们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待在家里……这些因素造成孩子常是孤单一人在家守着电视。其实爸爸妈妈们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的孩子一起来家里玩;或是组成共学组织,轮流到不同家庭里进行体验活动;或是让孩子多参观科博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立机关所举办的展览,去和不同孩子进行更多元的互动与学习。
在和其他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会时而专注、时而欢笑;时而一起共同创造、时而一起发出赞叹;有时他们彼此之间会有小小的较劲、有时却又能一起共享喜悦……这些与人互动的历程十分美妙且珍贵,表面上看似在玩,但其实里头大有学问在。
别从小就把孩子训练成读书的机器,我们应该要留给他们更多时间,让他们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统整与转化。只要我们细心的规划,孩子从玩的过程中,也可以收获满满,玩出强大的学习力来!
﹏▂﹏▂﹏最热育儿公众号▂﹏▂﹏▂﹏
公众号:wmjz516(←长按复制)
免费关注我们公众号,帮你解决一切育儿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