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让人涌上心头的,是这优美的诗句道破了秋天的“冷”意。生活中,秋天的冷的确很不一样。秋天的冷,它不是指温度下降到某一个较低值,而是在炎炎夏日结束后,凉爽干燥的秋天反倒成了流感病毒肆意繁殖的好季节,忽然一夜间就冷得让人犯哆嗦。
这不,国庆刚过。我身边就有几位朋友纷纷披上了大棉袄,桌子上全是包着鼻涕的抽纸,还得了厌食症。可想而知,秋天的‘冷’具有较强的隐秘性,不经意间可能使人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
大人尚且如此,那小孩子的情况岂不是更糟糕?大人的大脑皮层相对小孩子而言,无疑是最成熟,最能感受出冷与暖的。如果大人在转秋后,都患了流感,想必小孩子得流感的几率会只高不低。
入秋转凉后,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给孩子猛劲加衣。表面上看,这是最保险的方法。天气只要稍微凉一些,就急着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宝宝穿衣,而有些家长则是以自己的冷暖为准绳,自己觉得冷了,就赶快给宝宝加衣。
殊不知,孩子不像大人,他是多动的,一旦活动,就会出汗,反而会把内衣弄湿弄潮,而冷风一吹,就可能受凉感冒。此外婴幼儿有生理性出汗,许多家长却忽视孩子正常出汗,一旦宝宝穿衣过多,就会湿透衣服。
实际上,秋天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宝宝穿衣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循序渐进。秋季宝宝穿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过多出汗。适当地冻一冻,不仅可以让孩子逐渐适应凉爽的天气,增强耐寒的能力,也可以为冬季防寒做准备。
同时,对宝宝穿衣应尽量以孩子的情况为主,比如好动的孩子,可以少穿些。由于早晚温差大,可以早上披一件外套,到了学校就可以脱下,中午天热要少穿些。衣服要宽松,便于孩子活动。
此外,为增强孩子的耐寒能力,早晚洗脸时,可以用冷水,提高呼吸道的耐寒能力。洗澡时,水尽量以温水为主,不要太热,也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被子不要太厚。但“秋冻”不是一味地冻,而是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来决定,特别是一些孩子平时抵抗力弱,调节能力较差,则要区别对待。
温馨提示:秋天给宝宝穿衣,要遵守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原则。
背暖: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发生。但不可“过暖”,否则背部出汗多,易因背湿凉而患病。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幼儿背部是否出汗,温度是否过高,以便调整衣物。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为孩子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
头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幼儿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孩子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
这些,你都知道了吗?
搜索熊孩子公众号——xionghaizixinli,收集孩子心理教育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