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介绍:
优点:
❶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漫画-案例-练习。
❷方法具体,容易掌握。
❸简单实用:方法落地,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
局限性:
❶书为美国人所著,翻译过来在语言,事例,人名方面都没有本土化。
❷本书主要是方法论,没有从很深的心理动机和需要的方面来说明方法的原理。
❸容易使读者生搬硬套,同时过度追求效果而忽视心理的过程。
适宜年龄:
3--10岁,开始能正常语言沟通到青春期之前。总体来说比较适合较小的孩子,不适合已经有自己思想,慢慢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孩子。
下面为每一章主题内容的科学原理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做了具体阐述。
1
帮助孩子面对感受
使用时机
孩子有负面的情绪体验,例如哭死,发脾气等;或者孩子主动呼求帮助,例如和我们描述让他难过的事情。
▼
价值
家长习惯性地把目光放在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核心也是放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注意力都放在事情上,孩子的负面情绪积压下来,形成潜意识里的“情结”,而童年积压的这些心理阴影,就是一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冲突的来源。这些内在的冲突体现在外在世界,就是事业,关系甚至健康出现问题。所以比修正行为或解决事情更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和孩子把负面的情绪体验过程平稳度过。
▼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培养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培养孩子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负面情绪会带走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这一点我们在自己事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有体会。书中具体的技巧都很简单实操,不必赘述。然而这些技巧最重要的使用前提是,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从心底里相信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孩子度过内心的负面情绪体验,而孩子完全有能力做出适合的选择和行为。
▼
注意要点: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有条件接受孩子的行为。在帮助孩子穿越负面的感受与体验时,要超越是非对错,只是理解和陪伴。
2
如何让孩子与我们合作
使用时机:
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或者希望孩子不做什么的时候。
▼
核心价值:
孩子不愿意与我们合作,是因为我们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与孩子来沟通的,无论我们的语气多么温柔,语言多么客气,这种沟通在孩子看来,都是一种命令,因为孩子的需要没有被包含进来,没有被关注和满足。家长看不到孩子的需求,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我们每天都很忙,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和琐事。孩子的不合作让我们烦躁,所以我们用指责的语言,愤怒的状态来释放这种烦躁。
▼
另一方面我们没有耐心来慢慢让孩子听话,冲他吼或者威胁他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所以想让孩子与我们合作,最核心的前提是我们及时察觉并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当我们不是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走,而是可以跳出自己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觉到被接纳和尊重,才愿意与我们合作。
▼
注意要点:注意力放在事情上,既不是发泄自己的不满,也不去攻击孩子的人格,只是就事论事,可以表达感受而不是发泄怒气。表达感受是发自内心的让了解发生。可以表达期望和建议并给出选择,而不是强迫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