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小时候,妈妈帮他买衣服,等上了学,帮他辅导作业,大学毕业,帮他找工作,甚至上了班,也要妈妈帮他找对象!这样的妈妈,是不是真够累啊!
一位哲人曾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孩子从小到大,一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需要他自己作出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选择,并告诉他选择的理由,但是,我们只能帮孩子一时,而不能帮他一辈子。
李林12岁了。从上幼儿园开始,所有大小事情都由妈妈为他做主。大到选择学校,小到选择穿什么衣服,都由妈妈说了算。所以,遇到什么事,他都不知道怎么办?而且,老是有个口头语——“怎么办?”简直成了“怎么办先生”。
一天早上,天气很冷,李林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就问妈妈:“天很冷!怎么办?”妈妈就给他找了一件厚衣服穿上。随着李林渐渐长大,他做什么事,都没有主意,张口就是“怎么办?”不是问同学,就是问老师,要么就是问父母,反正就是不会自己拿主意。
孩子如果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为什么放弃,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奋斗,永远懵懵懂懂、迷茫彷徨,永远活在别人的附和声中:别人说他的选择是对的,他自己就高兴;别人认为他的选择有误,他自己也开始怀疑……
孩子需要独立性,不是只会背诵知识,不是被动地听话,不是等着别人帮自己作选择,这一切都应该是主动的。否则,进入社会后就算不被抛弃,也不会被人重视。
因此,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他以后怎样去选择,选择什么方法,什么专业,发展什么,放弃什么……所有的选择都必须由孩子自己作出选择。我们一定要培养一个有能自主选择的孩子,这样,他才会不依赖我们,才能自立,才能有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l 孩子的大小事情,让他自己做主
我们让孩子自己做主,绝对不是在每一个大事件发生之前,让孩子作出选择。如果孩子平时在小事情上不会做主,面对考学、择业等大事时,哪里会有选择的勇气?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只要与习惯和规矩的养成无关的行为,我们都应该鼓励他自己做主,自己选择。
比如,从衣食住行上讲,孩子今天想穿什么衣服,让他自己选择适合的。当然,我们可以给他建议,但是不能强迫孩子服从。当周末到来时,完成作业之后的孩子问我们:“明天,我是和同学去书店,还是去溜冰?”我们可以说:“你自己选择好了,注意安全就行。”
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在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我们不要太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认为他作出的选择都不是最好的。也许在我们眼里,孩子的选择是不够完美,但是,他却做了一回自己的主人。所以,对于孩子的选择,我们要支持,要尊重。
l 多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独立判断的能力
虽然孩子年龄小、各方面不成熟,身心还在发展过程中,但他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见解,也有作出适合自己的判断和决定的潜能。
孩子的未来是属于他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走人生路。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不能用经验来代替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受成人模式的禁锢而不能正常发展;要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孩子,逐渐增强他的判断能力。
l 不要认为孩子太小,要把选择权交给他
我们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我们只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的选择权是他的,而且随着他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一个小男孩5岁时,妈妈要他读幼儿园,但他想读小学,于是妈妈把选择权给了他:“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那时,小男孩第一次知道,5岁的他居然有选择的权利。他特别珍惜那个选择,于是努力读书,结果真的考上了他想上的学校。那个小男孩就是李开复。
把选择权交给男孩,他就会珍惜这个权利,就会用好这个权利,就会培养自己的主见。今天的李开复也是在“听从内心的选择”,其实,这与他小时候的自主选择是分不开的。
节选自《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作者鲁鹏程,内容有删节,标题有改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