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对孩子快乐成长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把快乐局限在学习轻松、无忧无虑的层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那些父母往往自己经历过艰苦打拼,所以就不希望孩子活得太累。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只要能够快乐幸福就好,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其实,要做到让孩子快乐很容易,但要做到让他未来也快乐就很难了,要做到让他未来也幸福就难上加难了!
嵩山少林武校认为适当的强制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一、适当的强制教育让人坚强进取
人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成就感当中产生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长远的。更何况若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有汗水和眼泪!不管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希望年轻人活得精彩,希望他们年轻时在艰难和容易的两条路中,选择艰难的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能不同凡响。
所以,父母鼓励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并没有错,鼓励孩子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没有错,不但没有错,社会进步还十分需要有这样的教育。现在中国有许多这样的独生子女: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进取心,初步表现出了闲散懒惰的特点。
二、适当的强制教育可以培养创造力
说到创造性不能不谈到自由,无自由无创造,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自由,度在哪里,却不是常识而是有分歧的话题。
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与这类孩子更大的自由度,给他更多试错的机会,把强制减少到能保证基本面良好的程度。一个孩子就象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他未来注定是要跟别人竞争的,能否被市场接受,首先看他的基本面,其次再看他的特色和成长性等。孩子的基本面是什么?一身体健康,二心理阳光,三、礼貌待人。要做到这三点,是需要一定强制的。不过,对天赋很高的孩子来说,强制到此为止,他们不适合被圈养,他们大多会在这个良 好的基本面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将所有孩子都放在教育的流水线上,用一个模子去刻画,结果教育高度同质化,创新性人才出不来,于是,钱学森之问就产生了。
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资质中等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特长,可塑性强,有一定的压力的话,他会发展得优秀;缺少压力的话,就可能散漫无所事事,严重地话还会染上恶习。坏的品行往往是从无所事事开始的,人的天性是贪图安逸的,假如你让孩子在玩游戏和看书之间选择的话,孩子大多会选择玩游戏。而事实上,玩游戏受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性价比较低的方式,看书则性价比高得多。但很少孩子会主动选择看书而拒绝游戏,这时强制教育就派上用场了,“不准玩游戏”。
从我们已有的经验来看,要在社会上做出成就有所建树的话,一般要具备三个特质:优越感、危机感、自我克制。优越感让人自信,危机感让人努力,自我克制让人理性和专注。这些特质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生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意味着承认人性弱点,接受孩子玩耍的天性,但并不纵容,而是耐心的帮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励孩子持续专注的做事情,这个过程必然包含适度的强制,毕竟,孩子天然地就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然后,逐渐帮助其建立起一个自己能独立获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专注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模式至关重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么强调其意义都不过分。
三、适当的强制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心
嵩山少林武校发现慈父出败子的几率高于严父,爱心未必能够培养出爱心。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最有爱心和孝心的孩子往往不是得到父母关爱最多的老幺,恰恰是被要求最严格的老大,“有事问老大”,这是过去传统家庭里常常出现的情形,为什么老大更靠谱?(不绝对,只是从概率上来说)因为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能力,老大受到了更多的强制——一切都要对弟弟妹妹谦让,等于老大无形中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好处,即受到了更多关爱他人的训练,爱的能力更强。严父之爱和慈父之爱不同的一点在于,慈父之爱是无条件的,严父之爱是有条件的爱,严父的原则看起来是这样的:“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
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很像。”这种爱积极地一面是,爱是有条件的,所以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爱,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过去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讲的就是被环境激发出来的主动意识。
就教育来说,如果强制是一种恶的话,那它也是一种必要之恶,尤其对低幼阶段的孩子来
本文源自:http://www.sylwy.com/jiachangwenda/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