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如果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后就会学会了用代替品来逃避情绪,譬如抽烟、吸毒、工作狂等,如果去压抑情绪,那结果就更不好了。”
这段话是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一段话,与我在育儿书中经常看到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早就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以前对不注重孩子情绪的副作用认识不全,所以只是在心情好、时间足、有耐心的时候偶然为之,其中的妙处也无法感受,直到看到这段文字,才明白“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于是在育儿中经常运用,发现“共情”的威力居然如此巨大,简直无所不能。
放学后,优悠拉着我的手要去超市买泡泡糖。以前,我会条件反射先拒绝,然后讲大道理:“不行,泡泡糖是甜的,容易使牙齿长虫……”这个时候,往往需要讲一箩筐的道理才能起到作用,有时候甚至还得用吓唬、威逼的伎俩才能起到效果,经常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孩子也闷闷不乐。
那天,我刚想讲道理,突然想起书上的话,忙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吃泡泡糖,对不对?”优悠一脸被理解,遇知音的表情认真的点点头。我又说:“但是现在下雨呢,下车不方便,你觉着能买吗?我们能不能改天再吃呢?”优悠理解的点点头,竟没有丝毫的勉强、不悦。哇塞,这也太容易了吧。短短两句话,竟然有这么好的效果,原来她想要的不是泡泡糖,而是我的理解和尊重。
一天早上,宝贝坚持要穿已经脏了的黑裙子,我解释了半天也没作用,突然想起杀手锏来,立刻抱抱她说:“好了,妈妈知道你最喜欢那条黑裙子了,是不是?”小家伙点点头,“可是裙子脏了,它想让妈妈洗干净再让你穿呢,是不是呀?”我又接着说:“那我们今天穿这个行不行?”宝贝果然点点头,开心的说:“就是,这个衣服也挺漂亮的。”我当时真想放声大笑,谁说孩子难管,教育很难,其实只是不懂孩子的心思,如果能够理解他们,和孩子共情,一切都是so easy!
最近,宝贝晚上睡觉越来越晚了,都十点半了,还兴奋地活蹦乱跳。我又想玩那个短平快的游戏,于是说:“我们闭上眼睛,看谁可以不睁眼,不说话?”宝贝直接拒绝道:“哎呀,又玩这个,太无聊了,换个别的游戏吧。”我晕,这小妞,越来越难糊弄了。
无奈,只能“共情”了。我认真地对她说:“宝贝,你是不是觉着一点都不瞌睡呀?”宝贝点头。“可是天都晚了,你说现在不睡觉行不行呀?”宝贝摇头。“那我们现在快快睡觉,明天早上你早早起来给妈妈唱歌,当闹钟叫醒妈妈,好不好?”“好。”平时经常搞得我无计可施的小家伙今天却像个温顺的小绵羊,顿时让我欣慰不已,长出一口气。
看似简单的“共情”使我的育儿变得无往不利,也让我和宝贝的关系极度融洽。可是,如果它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技巧,可以长久的发挥作用,随时随地的取得效果吗?我想答案肯定是“NO”,不仅是“共情”,所有的育儿方法都是一样,你可能在使用时不得其门,也可能会瞬间凌乱忘记使用,而所有的手段和技巧如果能建立自我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建立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上,那么就会成为一种做人的智慧和本能,会让你在各种关系里游刃有余、轻松随意。
我是浩然,我的扣扣和都是(6029386),父母的成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欢迎广大有孩子的朋友来和我一起交流、互相学习,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