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产士,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接生婆”,她们介乎产科医生和护士之间,帮助产妇安全顺利地分娩。女性分娩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然而这种生理过程在中国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病理状态,女人生产不再是借助助产士温暖的手,而是被产科医生冰冷的手术刀所代替,以致中国剖腹产率居全球第一。
摄影报道丨杨加奇

人物介绍:高小蓝,女,36岁,1999年参加工作,现任常州妇幼保健院助产士。

1690年,曾经有一位德国宫廷助产士用诗一般的语言说:“我柔和的手胜过坚硬的铁钳。”
她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又是怎样工作的?小编来到常州妇幼保健院,这里有着常州最大的助产士团队,每年5000多名孩子在她们手中出生,二十几名助产士肩负起整个医院最艰辛的工作,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一旦有情况都要第一时间赶到产房,晚上比白天还要忙。

助产士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观察产妇正常的分娩产程,还有分娩的过程,如果发现异常的话,要及时请示医生帮助处理,以便宝宝顺利出生,这名产妇已经在产房观察了一整夜。

接生对助产士的技术、甚至是耐心,都是一种考验,有时候真觉得像在做科研。

有一些产妇的家属,听到产妇发出疼痛的叫喊声非常无法理解,十分着急。为此,有一些家属就会责问高小蓝,为什么产妇都痛成这样了,还不采取措施。高小蓝说,面对家属的不理解,此时助产士需要耐心地向家属讲解分娩过程出现的情况。


由助产士陪同产妇进入产房,通过专业的设备时刻观察产妇的情况,安抚她们的情绪。这个时间会是五十分钟,也会是四五个小时,一直要到孩子出生她们才可以松一口气。


助产士工作前要经过仔细的清洁和杀菌,这个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另一名助产士的帮助下,高小蓝穿上工作服。每当穿上这件衣服的时候神经必须高度紧绷,这意味着她已经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作。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准备齐全放在一旁。

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的父亲。

助产士告诉这位准爸爸,孩子妈妈只能吃清淡的东西,他准备了一碗白粥紧紧的暖在怀里。

五十分钟后伴随着婴儿“哇”的一声啼哭,又一个新生命在两位助产士的努力下顺利出生。护士长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产房里上演。

刚出生的小公主仿佛在说:“妈咪,我知道您很痛,宝宝会用一生的时间报答您,让您永远美丽。”




孩子出生后助产士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里她们还要继续观察产妇,教会产妇的家属如何喂奶,如何抱孩子,如何照顾产妇等等...并仔细记录下产妇的情况。


她们常常由于工作错过饭点,院方给她们送来盒饭,她们必须轮流抓紧时间就餐,她们早已把自己当成“女汉子”,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了。

送走产妇,医院所有的婴儿都会在她们助产士的手中托起、放下。在准妈妈们还不了解生育知识而感到恐惧不安时,她们不仅是助产士,更是一名姐姐、阿姨、心理医生。她们会在旁边进行指导,让产妇的生育变得轻松、快乐。她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一手托着两条人命,一个工作多年的助产士,她的经验不亚于一个妇产科医生,她熟悉产程进展的每一个变化,并能应对产程突变的各种情况,甚至熟悉产妇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产妇真正意义上的守护神和合作伙伴是她们最真实的代名词,没有工作规律、不分白天黑夜、与产妇同呼吸共命运便是她们始终坚持的信念。

曾经有消息要取消“助产士”这个职业。有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助产士和生育妇女比例为1:1000,而我国这一比例为1:4000,同时,我国每年助产专业毕业生不足5000人,在现有的助产队伍日渐老化的情况下,更新换代的动力更显不足。想想这个世界给你的孩子第一感觉:不是阳光的温暖,不是双手的抚慰,而是手术刀的冰冷!
高小蓝说:我时常躺在床上想一天的工作,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做梦都在产房里接生。原本我觉得前途灰暗,但随着我年纪的增长,对助产士这个职业的感悟也有所改变,作为一名助产士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想那就是“辛苦并快乐着”!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后,看到娃娃和产妇的那一笑,我自己也会开心的流泪,我们的心和家属紧紧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