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胎时代来临,许多高龄妈妈都有了再生一个娃的念头。但不少人都已超过35岁,迈入高龄产妇行列,生二胎对母体和胎儿都意味着一定风险。
据研究表明,35岁女性生育能力仅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下降至35岁的50%。当女性超过35岁后,卵巢和子宫等器官功能下降,卵子质量与数量下降,从而导致妊娠率降低。

于是很多二胎计划者会询问辅助生殖技术,想要尝试“试管婴儿”。自199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不孕症患者数量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助孕技术的蓬勃发展。许多不孕症患者采用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目前临床采用比较多的有生育药和体外受精。在中国,近些年来生殖医疗已经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被肯定下来。

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孕症治疗与卵巢癌、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许多报道都曾讨论诱发排卵药物的安全性及食用这些药物的危险性。在体外受精(IVF)疗法中此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证实,排卵刺激治疗增加上皮卵巢癌和浆液性卵巢癌的风险。

其实,不孕症治疗与卵巢癌之间的关系难以解释清楚。多年来,未怀孕和孕次少一直被认为是卵巢癌的风险因素。对于接受生育药物治疗的不孕症患者,明确区分危险因素是很困难的。
而生育药及辅助生殖技术对卵巢癌的发病影响主要可从以下三个理论来作解释。
1
输卵管理论
浆液性卵巢癌是由卵巢表面的伞端上皮发展而来。随着管状上皮植入到卵巢,邻近的基质细胞被激活并分泌类固醇激素,而类固醇激素能刺激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
2
卵巢不断排卵理论
在未产妇或不孕症患者中,为了促使排卵,反复而频繁的刺激卵巢上皮,可导致DNA损伤,从而增加卵巢癌的风险。恢复破坏的卵巢上皮细胞,需要DNA的合成,增加细胞的增殖率,细胞突变的机会增高,导致癌前病变活恶性表型的发生。
3
促性腺激素理论
升高的FSH和LH通过提高局部雌激素水平,反复刺激卵巢上皮细胞,使卵巢上皮细胞向恶性转化。实验发现,先天发育不足的小鼠的卵母细胞受到过多促性腺激素刺激,卵巢肿瘤发生率增加。此外,绝经期女性中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和卵巢癌发病率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理论。
依据以上三个理论,生育药与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为生育药能够升高FSH和LH,促进排卵。但是对于需要服用生育药的女性,不孕症本身就有发生癌症的危险因素。因此,辅助生育药物的应用增加癌症风险的说法仍存有争议。
对于那些想要生二胎的妈妈而言,尽管年龄已超35岁,但因已生过一胎,说明身体基础条件不错,如果月经正常,孕前检查结果也还好,应首选自然受孕。如果一年半载还怀不上,可再考虑采用辅助生殖技术。
关注公众号:cls-bjwj2y,了解更多健康,养生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