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拨到晚上7点,忙碌了一天的杜女士如常回到家里,出现在她面前的是这样的场景:5岁的儿子海涛正躺在双人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桌上满是各种垃圾食品,电视机的画面荧光闪烁,正在播放着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
面对眼前的场景,杜女士是气不打一处来,深知不能再惯着家里这个小胖墩了。
家里有个小胖墩
杜女士在儿子出生后没几天,就因为性格不合与丈夫离了婚。孩子归她抚养,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杜女士又每天工作,并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孤僻,和其他小朋友都玩不到一块去,每天就在家里呆着。看看电视,吃吃东西,结果是越来越胖。幸苦把孩子拉扯到那么大,看着孩子现在的样子,杜女士也是无比心酸。
看着越变越胖的孩子,杜女士不得不把他带到了医院。
走进儿科的诊室,主治医生也被5岁的海涛吓了一跳,虽然从医多年,但年纪这么小就胖成这样的,也是第一次见。
经过检查,医生确定海涛患的是小儿肥胖症。
什么是小儿肥胖症?
医学上对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称为小儿肥胖症。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所以,像海涛这种情况已经属于重度肥胖。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肥胖症分两大类,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大多数属此类;有明显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症。
研究表明,小儿肥胖症与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像杜女士那样,等孩子都成小胖墩了,再去医院检查。
为什么现在的儿童容易患小儿肥胖症?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不过,该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比如婴儿喂养不当,婴儿一哭就喂奶,容易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易致婴儿肥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食物也容易致其形成肥胖症。此外,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在肥胖症的发生上,心理因素也起重要作用。生活中,诸如父母离异、痛失亲人、虐待、溺爱等都可能导致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患者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引发肥胖症。文中的海涛就是因为心理因素致病,所以家长务须重视这方面的因素。
3.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运动起来更累,所以运动的积极性越发减低,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也会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进而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的家族遗传倾向,也不可忽视。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体的调节功能失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摄入过多,进而引起肥胖。
如何预防小儿肥胖症?
孩子不同阶段的肥胖症预防各有不同,请参考以下方法:
1.孕前期/孕期预防
孕前期营养准备对防止出生后发生肥胖亦有重要作用。脂肪细胞具有“记忆”功能,无论在胚胎期、还是在生后的生长发育期所受到的不正常营养刺激(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均可使脂肪细胞在以后的时期内受到再度刺激后过度增生堆积发生肥胖。孕期头3个月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孕期后3个月避免营养过度和增重过速。
2.婴幼儿期预防
主要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婴幼儿实际需要量进行适度喂养,在生后前3个月内避免喂以固体食物。在生后4个月时如果小儿已成肥胖,应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量的热卡。
3.学龄前期预防
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偏食糖类、高脂、高热卡食物。
4.青春期早期及青春期预防
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营养知识和食物选择的正确教育。避免他们为了追求体型而过度饮食。
责任审稿:健康科普中心
转载请联系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KK健康」微信订阅号
KK网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