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老智慧,许多成人都会利用针灸解决病痛,也能有效治疗某些疾病,但很多父母对于宝宝接受针灸治疗很有疑虑,既想缓解宝宝的不适,又怕针灸对宝宝而言具有危险性。到底宝宝能不能针灸?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在以针灸治疗宝宝时,最重要的是安全性。为何婴幼儿会有争议?孙茂峰副院长表示,宝宝何时可以开始针灸并不是以年龄作为依据,而是从症状个别性,和针灸部位来评价,其中以「头皮针」的危险性较大。宝宝出生后,头盖骨会分为好几块慢慢愈合,最后成为完整的头盖骨,这个过程称为塑型。在塑型完成前,宝宝的头部会有前、后两个囟门,此时只有头皮,尚未有头盖骨保护脑组织,危险性很高。若是没有头盖骨的保护,使用头皮针时,就会长驱直入刺进脑组织,造成危害。
一般而言,宝宝的囟门平均大约出生18个月(一岁半)后会完全密合,在一岁半之前不只囟门,可能连头盖骨之间都留有缝隙。只要有缝隙,针就可能进入脑组织,因此,头皮针必须在宝宝囟门完全密合后才能开始,而四肢及躯干的针灸则没有限制。但有些宝宝患有水脑症,脑袋较大,囟门关闭时间晚,能使用头皮针的时间就要推迟。有些小孩出生时脑部有问题,经过手术置入引流管,必须避开引流管与尚未密合的头盖骨做穴位刺激,并且要确定对病情有帮助。
一般而言,在宝宝身上使用头皮针是不得已的,连胸腹都尽量避开,只针四肢。文献指出,躯干有许多内脏的大血管,而头皮针是针对特殊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后遗症,并且须依准则下针。
宝宝针灸时的治疗概况
一般的宝宝(没有遗传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最常见的就是饮食问题,若是宝宝腹胀、食欲差,透过按摩、针灸都有显著的疗效,常有吐奶问题的宝宝可以针浅刺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关等穴位来改善。除了头皮针需依照组织解剖的构造与生长状况执行,其余没有先决条件与限制。
以中医的观点来说,只要能在穴位上做到简单的刺激,都可以改善宝宝的不适。护理界也有人做穴位按摩,不一定有侵袭性,也无年龄限制,只要符合传统经脉、穴位理论,就能舒缓宝宝的腹胀问题,改善进食、呕吐及睡眠。目前也有激光针,将能量打入人体,以能量刺激穴位,与传统针灸相比,没有实际的针,危险性也低。但针灸与传统疗法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了解宝宝在使用针灸上的限制与理论后,也越来越多父母能够接受。
何种疾病与症状适合针灸与治疗方式?
孙茂峰副院长表示,针灸虽然是传统疗法,但已有两千多年的人体实验,能广泛被大众接受,也因此保存许多经验传承,基本上什么疾病都可以用针灸来治疗,而现今有几大类症状会仰赖针灸的辅助:
1、神经系统后遗症或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障碍
此类疾病包括脑性麻痹、水脑症等,虽然实证基础还不足,但因针灸实质上无伤害性,加上已尝试过西医各种复健与治疗,因此家长接受度高。
2、过敏性疾病与气喘
主要在四肢和鼻子两侧下针,没有非常危险的穴位。
3、食欲不佳、吐奶
宝宝食物不佳及吐奶常在天突、内关、足三里、公孙、天枢、中脘等穴位下针。
4、抵抗力差
可针灸百会、风池、大椎、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提升免疫力。
宝宝针灸的注意事项
宝宝针灸治疗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寻求合格、受专业训练的医师,并且具有解剖学的概念与知识,而父母也要充分配合疗程,才能对宝宝有帮助。为宝宝针灸时,要遵循「浅刺而疾发针」的原则,有些医师会认为留针效果好,但宝宝可能会挣扎,导致针歪掉或有其他危险。孙茂峰副院长提醒,使用「头皮针」时,医师必须熟悉经络及穴位,对解剖学及人体构造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于头皮针是在头盖骨外的头皮上针灸,治疗时要知道是否曾动过手术,留有引流管,或是有头盖骨的缺陷,不要未谋其利先得其害。
针灸过程中,宝宝一定会哭闹,父母看了也会不忍心,孙茂峰副院长强调,事前的沟通和评价非常重要,了解治疗后可能有多少好处?在治疗到什么时程,若是病情无进展就建议中止,换其他方法?每个宝宝情况不同,有时不需要针灸,只要按照目前复健即可,但也有先以穴位按摩等无侵袭性的治疗为主,若无好转再尝试针灸,必须评价宝宝的状况再决定。
很多宝宝都已接受过主流医学和复健治疗,但效果有限,父母才转而寻求针灸,也有许多家长看到其他宝宝针灸后,认为可接受才同意治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也鼓励各国发展传统医学,在正规治疗中加入瑜珈、气功、打坐等传统疗法,但前提是「Do No Harm」。
“个性育儿”公众号:gexingyuer (长按可复制)
父母们的育儿小贴士,分享丰富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