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会在头皮、颜面部出现一些皮疹,家长往往会很着急,跑医院看医生,下面介绍一些新生儿常见皮疹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一、乳痂(脂溢性皮炎)
乳痂是一种多达50%的婴儿会出现的脂溢性皮炎。常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12个月后很少见。它以非瘙痒、淡黄色、斑片状、脂样、有鳞屑、有痂的头皮皮疹为特征。当累及到弯曲的褶痕处或擦烂区域时,则主要表现为红斑,而不是鳞屑。多发于皮脂腺集中的部位,如耳周、眉毛、眼睛和鼻子周围。当累及面部和身体时则称为脂溢性皮炎。
图1乳痂(脂溢性皮炎)
乳痂是良性和自限性的,也不会引起婴儿不适。治疗包括用温和的婴儿洗发剂清洗,轻轻地梳去鳞屑。如果脂溢性皮炎很顽固,用2%的酮康唑洗发剂通常有效。对于耐药性病例,可用1%的氢化可的松洗剂一天三次局部使用。它需与异位性皮炎鉴别,后者以有明显的瘙痒、生后3月后发生、治疗后易复发为特征。
二、新生儿痤疮
多达20%的新生儿会发生新生儿痤疮,表现为前额、鼻子和面颊部闭合的粉刺。新生儿痤疮与母亲或婴儿的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异常分泌有关。这种痤疮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治疗,常在4个月内消退。如果痤疮比较广泛或者持续时间超过4个月,可考虑使用2.5%的过氧化苯甲酰洗剂治疗。
图2新生儿座疮
当新生儿痤疮很严重和难以控制时,需考虑系雄激素分泌过多疾病的一种征象,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男性化的肿瘤和内分泌疾病。这时需要看医生,请医生帮助诊断和治疗。
三、粟粒疹
图3 粟粒疹
粟粒疹通常称为乳白斑,很常见,多达50%的新生儿会出现。这些生在颜面部小至1mm-2mm,珍珠白的丘疹是由于角蛋白贮留在真皮层所致。大部分粟粒疹见于鼻子和面颊部,也可存在于上躯干、肢体、阴茎和粘膜。不需治疗,会在生后第一个月内自行消退。
四、汗 疹
汗疹是由于局部的外泌汗腺闭合所致。多达40%的婴儿可出现汗疹,常见于生后一个月内。分为多个临床亚型,最常见的是晶状粟疹和红粟疹。晶状粟疹是由于表面的小汗腺管闭合后继发1-2mm大小、周围没有红斑的小囊泡样皮疹。它们密集分布于头部、颈部和躯干。数小时至数天小囊泡会破裂而脱落。
图4 汗疹
红粟疹,又称热疹,是由于外分泌汗腺深度堵塞所致。小红斑丘疹和小囊泡可发展至躯体隐蔽区域,治疗上包括避免过热、除去过量的衣物,并予凉水浴。
查看更多天使育苗名医育儿文章,了解每天新鲜育儿资讯,请关注“天使育苗订阅号”(号:tsymdyh),或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下载“天使育苗”APP。
作者:林振浪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版权归天使育苗所有,转载请联系:edit@cyyz-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