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未经授权不要随意转载
碎碎念:天气转凉,又到了宝宝发烧的高发期,宝宝生病是爸爸妈妈最烦恼的事,甜心第一次发烧是在8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诊断为病毒性发烧,反复了5天才退烧,今天就之前总结的经验来跟大家聊聊发烧这件事,为了方便大家参阅,做了下面几个模块:
如何准确测量体温
宝宝发烧时,很多家长纠结用哪种体温计更加准确,网上亦有很多所谓的体温计分析,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纠结,测量方式决定体温计的准确程度。
若测定腋温,腋窝必须形成封闭的小空间,将体温计置于小空间内才可获得准确体温。
若使用耳温计,探头必须将外耳道完全封闭,才能获得准确耳温。
肛温测定较为准确,是因为封闭性好,但不方便常规家中使用。
根据宝宝的特点,需要兼顾快速、准确、安全等因素,在家中最为简易的方式还是使用耳枪式温度计,测量前家长轻轻向外拉直宝宝的耳廓,将体温枪全部阻塞外耳道,再开启测量。
测量体温计注意事项
♥ 测量部位——是否夹紧腋窝?耳温枪是否将外耳道全部封闭等,只有形成局部密闭小空间,测量体温才有准确基础
♥ 安全性——水银温度计存在潜在风险
♥ 速度——耳温枪测量最快
发烧
如何区分低烧&高烧
♥ 正常体温波动于35.5度~37.5度之间,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但超过37.5度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烧了。我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7.3度~38度为低度发热;38.1度~39度为中度发热;39.1度~41度为高热;超过41度为超高热。
♥ 孩子的体温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体温发生变化。孩子体温的升高不一定是发热,若有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状况良好,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则可以界定为孩子没发烧,不能只根据体温作为确定异常的指标,可继续观察孩子体温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发热的三种形式
♥ 发热上升期——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迅速或者逐渐上升
♥ 高热持续期——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产热和散热就会波动于较高水平
♥ 发热下降期——因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会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发热时体温,故从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不仅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还可引起大量发汗
两种发热热程
♥ 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发热、急性非感染性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等
♥ 长期发热——指体温升高持续2~3周以上,包括病因明确的慢性发热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
退烧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
♥ 发热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结果,所以退热是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为出发点,退热药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状况,减少产热,只做到退热的前提,真正退热的效果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只要发现孩子体温超出正常,就可以物理降温),增加体内散热来实现
人体散热四大途径
♥ 经皮肤蒸发水分散热是最主要途径,占90%以上。所以发热时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应减少穿盖衣物
♥ 经呼吸散热。发热时呼吸会增快加深
♥ 经排尿过程散热。多喝水多排尿
♥ 经排便过程
冷降温&温降温
♥ 冷降温——通过冰贴或冰袋,导致局部皮肤降温为冷降温,不过退热效果有限,变凉的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妨碍体内热量散出
♥ 温降温——将家里环境温度适当提高到28度~30度,用温热毛巾敷身体、洗温水澡等致皮肤血管扩张,体内热量散出
经验总结
物理降温最好的办法是将家里的环境温度适当提高,最好能升到28度~30度以增加散热。
另外就是让孩子泡热水浴,使皮肤血管扩张,热量得以散发,有利于退烧。
虽然创造了散热的环境,但想要有效退热,仅有这点还是不够的,热量不可能单独从皮肤散发出来,一定要有一个载体将热量带出来,这个载体就是水分。孩子在退烧过程中,丢失的最多的就是水分,因为身体要靠水分来将热量带出体外,所以,孩子发烧期间,一定要给她补足水分,多让她喝温水,而且最好是少量多次的喝,如果孩子不愿意喝白开水,可以让她喝一些有味道的水,比如草莓味道的电解质水^_^
为何38.5度时就应服用退热药物
♥ 为了预防体温过高,避免出现热性惊厥,孩子体温达到38.5度需要服用退烧药。
♥ 很多妈妈说不是体温达到39度退热吗?为什么38.5就要用药?这是因为服用退烧药后,药物被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38.5度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可避免在退烧药起作用之前孩子体温已达到39度。
♥ 过早服用退烧药,将孩子体温保持在37度以下,会削弱人体对病菌抵抗的能力,使病菌更易于在体内扩散,无形中助长了病菌对人体的侵害。服用退烧药后,体温降至38度以下即可,因为低热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服用药物退烧的三种途径
♥ 传统的口服途径,是经常推荐的途径
♥ 经肛门直肠使用栓剂(PP栓)。对于呕吐或对口服药物极力抗拒的婴幼儿可以使用
♥ 肌肉或静脉注射,是目前不推荐的途径
退热药怎么用最有效
♥ 通常儿科医生推荐的婴幼儿退热剂主要有两种成分:对乙酰基酚和布洛芬(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不能给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在给孩子退热时最好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以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使用次数及其副作用,两种药物 成分不同,对孩子的副作用也不同。
♥ 原则上,使用对乙酰氨酚后4小时可选择布洛芬;使用布洛芬后6小时可选择对乙酰氨酚。如果退热效果不理想,前期使用药物剂量不足的可以将剂量补足,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退热药物。
♥ 服用一种药物如果出现呕吐,应该选择另外一种药物。
♥ 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 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也适当,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这样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
♥ 退热剂只是针对退热而言。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最好咨询医生,选择适宜的对因治疗
经验总结
不论是服退烧药,还是物理降温,最终退热都要经皮肤发汗、呼吸、排尿、排便等生理过程而实现,其中经皮肤散热是最主要途径。发热时多饮水或奶等液体甚为重要。
♥ 发热不是很严重时,可以采用物理散热的方式让皮肤散热
♥ 药物的作用就是强迫人体增加散热,散热过程主要依赖皮肤排汗过程完成
♥ 静脉输液退热不是其中输入的抗生素所致,而是输注的液体所致,退热过程是需要体内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方才获得
出现什么情况带孩子去医院
不满3个月的宝宝体温超过38度。
3个月以上孩子体温超过40度,还伴有:
♥ 拒绝喝水。
♥ 即使喝水较多,仍表现非常不舒服的样子
♥ 排尿很少,而且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
♥ 诉说头疼,耳朵疼或颈疼等
♥ 持续腹泻/呕吐
♥ 发烧已超过72小时
出现这些迹象,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看急诊:
♥ 无休止的哭闹已达几小时
♥ 极度兴奋
♥ 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 出现皮疹或紫色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淤斑
♥ 嘴唇、舌头或指甲床发紫
♥ 位于小宝宝头顶部的前卤向外隆起
♥ 颈部发硬
♥ 剧烈头疼
♥ 下肢运动障碍,比如,瘸腿、运动时疼痛等
♥ 明显呼吸困难
♥ 惊厥
甜心第一次发烧到38.5度把初为人母的我吓坏了,除了小林退烧贴和电解质水,之前德国买的好多药都没用上,当妈的表示当时脑袋瓜子一片空白,还很没用的哭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恨自己了解的太少,今天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来总结下之前走过的弯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_^
公众号:甜心麻麻(txmm568)
甜心麻麻,努力进修复旦硕士的职场逗比辣妈,育有一女,与你分享职场路上的育儿故事
把文章分享给更多需要的父母们,是对甜心麻麻最好的鼓励